朱仙庄矿:军人退伍不褪色 矿山煤海续风采
在朱仙庄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戎装在身的军人,退役转业后扎根矿山,将满腔的热情尽洒矿山,在矿井建设中,敬业爱岗、扎实工作,为矿井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飞:昔日戎装在身,今朝初心不变
退役军人李飞是一名70后,现任朱仙庄矿综采二区机电班班长,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军人的素质、党员的标签,让李飞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技术,钻业务,很快就成为生产技术骨干,为矿井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他先后荣获2017年、2019年矿五好职工,2020年矿五好职工标兵、2021年华体会(中国)集团公司劳动模范、2021年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李飞凭着“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的军人信念,始终坚守在一线,设备无论什么时候出现故障,他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资料捋线路找原因。2020年9月由于回采工作面过断层,工作面矸子多,煤机的截割电机出现了故障,井下值班人员查不出来故障的原因,这时区值班人员给李飞打了一个电话,当时已是凌晨一点,接到电话的李飞立即赶往矿里,联系现场人员,了解故障现象,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查图纸、测电压,与职工一起拼搏了十几个小时,直到把故障处理好,排除了隐患才上井,但上井后他并没有回家,又接着回到单位记录排除故障方法,整理成台账,不断积累经验。他不仅业务技术过硬,在工作中还是个有心人,看到更换下来的真空托架、变压器等配件,感到非常可惜,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人员进行修复,让废弃的配件继续发挥“余热”,大大节约了材料费用。
每当工作面投入新型设备时,为了尽快掌握设备的原理和性能,他晚上通过说明书了解设备的原理,白天在井下结合现场实际进行观察,通过不断的摸索,总是第一个掌握设备的故障处理方法,一次“贝克开关”模块出现问题,不能正常显示,他和厂家人员在井下干了近二十个小时才将故障处理好,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转,为安全生产抢下了时间。凭着努力,凭着勤奋,他获得了诸多荣誉,但他在荣誉面前从不骄傲,而是始终以一个“兵”的执行力和坦荡胸怀,做好本职工作,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当兵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骄傲。”接受采访时的李飞说。工作近20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扬敢于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那庄严的军徽在煤海深处闪闪发光。
尹伟:退伍不褪色 防疫前线勇担当
今年48岁的尹伟是一位退伍军人,也是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现任朱仙庄矿物业公司副经理。1990年参军入伍,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锻造了不怕吃苦、勤于学习、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复员参加工作后,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驱使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尹伟充分发扬军人本色,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投入社区疫情防控一线,成为战疫前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役军人,面对疫情,我就应该冲锋在前,用初心使命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当被问到他当时的想法时,他冷静地说。
朱仙庄矿社区有7275户居民,20000余名职工家属,又逢新春佳节,外出回家过节人员较多,摸排到每户、每人,难度可想而知。时间紧、任务重,他带着五名居委会工作人员分成三组,每组两人,提前在各小区楼栋张贴信息摸排通知,第二天带着登记表住户进行摸排登记。
社区居民楼多为五层、六层,没有电梯,只能步行上下。白天入户摸排登记,晚上进行梳理汇总,工作到半夜是家常便饭。就这样,他和同事们仅用了一周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住户、人员信息摸排登记工作,堆积起来的登记表足有一米多高,做到了不少一户、不漏一人。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尹伟在社区疫情防控岗位上坚守了20个日日夜夜,真正展示了军人和党员的奉献与担当。
今年以来,尹伟在历次核酸检测过程中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当起了现场秩序的“指挥棒”、医护人员的“传声筒”和防疫知识的“宣传栏”,他身体力行地展现着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才是退役军人的本色……
王吴莉:铿锵玫瑰 绽放煤海
在朱仙庄矿保运区有一名普通的退役女兵叫王吴莉,她2003年当兵,2005年底退伍,当兵的经历锻造了她坚韧的性格,2006年进入朱仙庄矿以后,先后在保运区灯房和锅炉房工作。20多年来,她以一颗爱岗敬业之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将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矿山。现在的她本职工作是保运区锅炉房司炉工和水质化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也担任了女工委员、协安员、计生网员等兼职工作,并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计生网员。虽然工作比较繁杂,可她对工作的热情没有改变,作为一名退役女兵,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她始终践行着以岗为荣、以苦为乐,努力创造自身价值。
矿灯就是“矿工的眼睛”。百米井下,它为矿工“指路引航”,危急时刻,它会带来无限希望……王吴莉在这个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心呵护着“矿工的眼睛”,被誉为护“眼”使者。王吴莉经常说: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打扫卫生、擦拭灯架、查看矿灯是否聚光、充电指示灯是否正常、处理矿灯故障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简单乏味,但作为一名矿山女工,她深深地明白一盏矿灯在井下的重要作用,更能明白作为一名灯房女工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吴莉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用心守护矿工的“眼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矿山女工的新形象。
水质化验,不了解的人以为是一种十分轻松的工作,不就是穿着白大衣,拿着小试管摇一摇、晃一晃吗?其实水质化验是通过对水硬度的监测与调整,达到防止锅炉结垢与爆管的目的。从事水质化验的人员必须具备超常的耐心、极度的细心才行。在工作中履职尽责,一丝不苟,每次她都把化验的结果发到单位工作群里,及时监督大家认真排污,改善锅炉的水质,直到合格为止,因而有效地保障了锅炉的安全运行。她还深知在化验室工作安全意识相当重要,因此她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熟记各项安全措施,做到每种化学试剂严格按照规范处理决不随意乱倒,实验室内一尘不染,各种实验器具整齐摆放是她工作的一大亮点,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作一名合格的水质化验员。
女工协管员是纽带,也是桥梁,更是班组的润滑剂,作为一名女工协管员,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不然这个工作是干不好的。王吴莉在干好本职工作同时,还肩负着安全协管的责任,发挥着协安员“安全半边天”作用。多年以来,她和其他女工协安员一起穿梭于各基层,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而在王吴莉心目中协助矿上搞好安全生产,撑起安全半边天的责任却从未动摇。她们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宣传法规、叮嘱安全,把班组、车间、井口当成阵地,把矿工师傅当成自家的亲人,在安全帮教、人文关怀、化解矛盾、服务职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她们用用亲情与柔情筑牢了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二道防线。
“作为退役女兵,我非常感谢自己的那段经历,正是部队的历练,让我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想把它尽力做好”。这朵铿锵玫瑰曾把热血奉献给了部队,现在她扎身煤海,又把芳华奉献给了矿山,奉献给了平凡的岗位,她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悔的誓言。
退伍不褪色,煤海显本色。在朱仙庄矿,像李飞、尹伟、王吴莉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在部队他们是优秀的军人,在煤海他们是优秀的煤矿工人,他们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煤矿工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融为一体,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着敬业、奉献、拼搏、进取的军人风采,在煤海深处闪闪发光。
(撰稿:张丽霞 审核:杨家德)
工程处:从“侦察兵”到“工匠大师”
41岁的杲志,个子不高,壮实沉稳,目光坚定。当过两年侦察兵,在上海精密机械厂工作8年的杲志,2010年来到工程处钻探分公司,当上了一名钻机工。
杲志(中间)在为职工讲解钻机维修知识
永葆军人本色 刻苦钻研练“硬功”
凭着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多年的机械工作基础,加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念和刻苦钻研的劲头,杲志没几年就摸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井下钻探施工的“绝活”,练就了一身钻机维修的“硬功夫”。并凭借过硬技术获得过省级“名师带高徒”“名师”称号;淮北市“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华体会(中国)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钻机工技术比武第一名,荣获“技术状元”称号;华体会(中国)第十届“名师高徒”大赛(井下钻机工)小组第一名,荣获“优秀名师”称号;华体会(中国)第十届职工“五小”实用技术成果“一等奖”;“拔尖人才”等奖项。2021年被集团公司评为“工匠大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论我是不是工匠大师,我的根始终在钻探一线,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多年摸索总结的经验和绝活手把手地传给钻工兄弟们,培养出更多的技术能手。”杲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8年6月,工程处成立了“杲志工作室”,建起了2个1:1模拟钻场和1个维修车间的实训基地,组成了以杲志为核心的7人师资团队。杲志带领团队一边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帮助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难题;一边传帮带、教新人,把自己的经验和绝活倾囊相授。
矢志科技创新 初心不改润桃李
在科技创新方面。2019年,杲志工作室团队积极开展钻探工艺创新和钻探设备革新,先后申报了螺旋式自动除渣器、定向钻远距离顺灰岩探放水钻孔施工工艺、管柱式“两堵一注”超长封孔技术等“五小”实用技术和QC小组项目10项。团队成员王操参与的《复杂地层定向钻孔高效治灾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和《井下深孔定向钻探工艺研究》两项成果,在华体会(中国)科学技术奖评比中,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和二等奖。2020年他参与的“大孔径定向钻进成孔护孔技术”、“孔底螺杆马达增斜螺旋短接”和“穿层孔用临时抽采器”项目,分别获得华体会(中国)第十届职工“五小”实用技术成果一等奖和2个四等奖。
在职工培训方面,他一直秉承“传、帮、带”的精神,培训出的职工如今很多在钻探各工区担任班长、机长、队长。2020年11月杲志获得省级名师带高徒“名师”称号;徒弟陶任彬、张号,况开福、梁德举参加华体会(中国)第十四届、第十五届钻机工技术比武均获得第一名;2019年徒弟况开福参加全国煤炭行业(钻井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2019年初自工作室成立至今,他组织编写了《ZDY-3200S型钻机维修》、《ZDY-6500LP型钻机讲解》、《煤矿井下钻探工艺》、《钻探孔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10余部钻探专业培训教材,先后开展钻探专业各类培训36期,参训人数达420多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钻探专业职工的的技能水平。2020年10月工作室被淮北市评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杲志以一颗“匠心”浇得“桃李”满矿山。他不断充实自我,甘洒青春和汗水,在创新创效、科技攻关的道路上一路执着前行。
(撰稿:张峰 王涛 审核:张振军)
临涣矿:戎装换工装 “战神”再铸军功章
在临涣矿防突区提起“战神”,没有人不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平时沉默寡言、勤勤恳恳,干起工作雷厉风行的吴连强——一个有着12年军龄的退伍老兵。1997年,这个通过电视看到香港回归阅兵式的学生娃,感受到了军人身姿飒爽、气宇轩昂的特殊气质,为了追逐梦想,同年12月他穿上军装,开启了军旅生涯。由于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觉悟高,为人诚实耿直,在部队表现突出,入伍的第三年就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部队曾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记个人三等功一次等荣誉。
换装心不改,煤矿扎下根
2009年吴连强光荣退伍,来到了临涣矿。刚开始接触钻机,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看着钻机注浆、提钻、下钻干着急下不去手,每班只能干一些递工具、清理卫生、跑腿等粗活。在一次接班后,他硬将一名打钻工“挤”到一边,自己站到操作台上试着挂好钻机拉子,开始打钻、扩孔。因为是第一次打钻,心情紧张、操作不熟练,钻孔出水飞溅带汗水,他整个人都成了水人。看着大家对他投来的佩服眼神,吴连强长舒了口气说:“这一身水没白弄,我终于能打钻了。”他凭着干就一流的坚强信念,将业务知识与现场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提升了钻孔台效,他们班组月月在钻机队进尺最多,安全效果最好,本人也月月满勤、班班满点。
自我勤加压,苦干往前奔
参加工作以来,吴连强同志一直善于学习,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知识水平。“勤奋扎实,干工作就是要干到最好,越是面临艰苦生活、复杂环境,越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越要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吴连强常在班组职工跟前说的一句话,他也是这样做的。在生产作业条件变化、生产组织受挫、生产任务难度大的时候,作为“兵头”的吴连强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用乐观的态度感染身边的工友,正确判断现场施工状况,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法,严格落实施工措施,努力完成生产任务。
细心查隐患,带头抓安全
每天到地点接班后,他总是先让工友休息一会,自己则利用这个时间围着钻机查看一遍,观察顶板情况,瓦斯探头吊挂是否符合要求,压车柱有无卸压,防倒绳是否拴牢,钻机有无漏油渗油情况,风量是否充足,操作台各手柄是否灵活可靠等,逐一排查一遍,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开机钻进。操作钻机是井下探放水钻孔的核心,要求机手人员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业务技术,并对煤层的构造,钻机的结构、原理都要有充足的了解。在实际施工中,由于钻进过程中碰到泥岩时,要不断地冲孔,洗孔,把煤渣冲出来,他总是在钻机旁自己一人操作钻机,由于钻孔角度过大,施钻过程中的返水不断地冲在他身上,把他的工作服全部都淋透了,但他仍然是在钻机旁一边操作钻机,一边注意着返水情况,从没说过一个怨字。每次交班时,他总是把钻机用水冲洗一遍,并检查钻机是否有异常、工作场地是否清理干净后,才最后一个离开施工地点。
注重标准化,班组勇争先
管理上,严抓班组管理不松手,安全质量标准不走样是吴连强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他常对班组职工说:“上岗必须上标准岗,干活就要干标准活”。在钻机队2#机组施工9133探查钻孔中,因迎头顶板高、岩石松软伴有泥沙,给钻孔施工带来一定难度,他始终坚持把质量标准化管理放在首位,无论从钻机的稳设,角度倾角的调整,还是钻孔的施工,岩粉的清理,设备的摆放设置等,他都严格要求工友按措施标准进行,并对每名职工进行分工,让职工都能动起来,保证各自负责的范围和工作流程都符合质量标准化标准。
生活中,他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班组职工谁状态不佳、谁发生了“三违”思想有包袱,他都会利用业余时间找其聊天了解情况,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帮助释放思想压力,让其安心上班。
十余年来,吴连强先后获得集团公司、矿“五好职工”“优秀共产党员”“五星党员”等荣誉称号。吴连强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能力代表未来,困难可能会随时出现,肩上的担子也会与日俱增,一切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唯有不懈奋斗,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才能无愧于曾经的那身军装。
(撰稿:田地 周莉莉 审核:刘辉)
祁南矿:转业不忘初心 综采一线挑重担
如果说把军人本色视为优良作风,把地方工作视为另一个战斗岗位,那他就是一个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志的人,参加工作以来,他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彰显出退役军人风采。他就是祁南矿综采三区生产一队副队长李雪雷。
到最艰苦的岗位,练就过硬技能
综采工作面被称为“钢铁长城”,指的是相对于炮采工作面来说的安全性,但是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很高。转业回来的李雪雷主动要求到采煤一线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部队是人民的钢铁长城,虽然我退伍了,但是我更愿意在综采工作面这样的钢铁长城下工作”。凭着爱岗敬业的热情,带着部队培养的优良作风,他跟着师傅认真地学习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全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他都会认真地学习,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师傅、技术员请教,直至弄明白为止。综采工作面支架和运输机的配合是生产的关键,“加刀、调架”专项工作安排李雪雷一时弄不明白,也不明白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服输的他就向区长请教,为啥要这样安排,在听了区长的讲解后他还是一头雾水,到了地面更衣室,顾不上洗澡的他拿出纸笔,在纸上来回地画,推演过程。原来就是一个受力方向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调整支架和运输机的配合,改变受力方向,从而控制运输机和支架状态,弄明白后,他的内心非常激动。正是这样的钻研精神,使他很快成为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的行家里手,受到领导和工友们的称赞。
顾大局,安全生产放心上
安全生产是煤矿天字号工程,从下井的第一天起李雪雷就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他认真执行区领导的安全生产部署,结合工作的具体条件抓好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执行各项管控措施,他所在的班组职工收入名列前茅。在综采三区回采薄煤层期间,现场高度有限,身材高大的他在工作面行走都很不方便,但是只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一定有他的身影。一个班来回在工作面跑几趟,升井的时候腿都发软,自己的辛苦换来的是当班安全生产平稳推进。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上下端头管理,这个地段是综采工作面安全管理的重点,施工进度快慢直接影响推进速度,进而影响生产。他到现场后首先组织职工进行安全确认,排除隐患后生产。他注重强化过程管控,真正做到工序转换中的安全管理,培养职工良好的作业习惯。他常说:“当队长,就要对工人负责,保证他们的安全,否则就是失职。”作为副队长,哪个地方的工作滞后了,职工累了,他都会主动和职工一起干。在他的带动下,生产一队团结奋进,职工和班队长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对工人负责,让体系建设“三扎根”
按照矿上要求,体系建设进班组、进岗位,用体系的思路管好安全生产。李雪雷认真学习标准,组织职工学习,对照要求严格考核。对于标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他及时和区里沟通,协助科区完善制度。他坚持对工人公平公正的考核,做到事实清楚,奖罚具体,并且在全区率先组织职工签字确认,为其他班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矿安监处的检查中,生产一队的体系进班组、进岗位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誉。李雪雷告诉检查组的领导:“体系建设考核岗位,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直接和工人的工资挂钩,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工人的不负责任”。
(撰稿:刘为 审核:王文东)
孙疃矿:初心不改仍是“兵”
21年前,他着戎装,5年军旅生涯,4次获“优秀士兵”称号,3次获嘉奖,1次荣立三等功;21年后,他初心不改,铮铮铁骨“锁”井下,多次荣获华体会(中国)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矿“矿山功臣”“管理行家”等称号。他,就是共产党员,孙疃矿综掘二区区长秦建军。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01年12月,怀揣绿色军营梦的秦建军参军入伍。5年的军旅生活,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锤炼了他百折不屈的品质,领会了军人身上特有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敢于攻坚的深刻内涵。5年的部队经历,他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称号,3次获嘉奖,1次荣立三等功,收获着属于他的各类荣光。
从队伍转业,换上工装的秦建军一直奋战在井下生产一线。从最初的掘进工、班队、队长干起,再到副区长、区长,一路走来,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办法总比困难多!”是秦建军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该区去年在1049风巷施工时,经前期地质探查风巷要历经2次揭煤,这对刚刚走上区长岗位的秦建军来说就像是新兵“三公里”升级为负重“五公里”体能训练,压力可想而知。面对挑战,他加强动态跟踪管理,与单位技术人员几乎白天黑夜地“泡”在一起,看图纸、查资料、研方案,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为保证揭煤过程时时处于安全稳定状态,他配合技术人员制定详细的顶板管理措施和揭煤管理措施,并督促落实。临近揭煤时,他身先士卒,蹲现场、盯迎头,喝凉水、啃干粮是经常发生的事。有心人,天不负。在他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确保了巷道高质量顺利揭煤、穿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该区月月超额完成矿下达的进尺任务。
“要干就干最好!”
“要干就干最好。”从兄弟单位对标学习归来,秦建军在全区干部职工大会上说。5年的军人经历,果敢、干练、不甘人后是秦建军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当看到兄弟单位先进的工艺、漂亮的巷道成型以及较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现场时,那一刻他的内心除了震撼,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行?”他常常反问自己。深思熟虑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队伍带好,一定要把施工的巷道打造成“精品工程”。后来在接到1013里机巷施工任务后,面对设备老化、巷道淤泥多、成型差等困难,他带领全区干群不讲条件,用行动说话。几番努力之后,看着整顿后宽敞明亮,整齐划一的大断面巷道,秦建军和他的队伍欣慰地笑了。
一次,秦建军在巡查中发现一个生产班没有按中线掘进,存在抢进度现象。他果断上前制止并要求立即整改。班长求情说:“现在进尺紧张,况且顶板才低100mm,基本符合标准,还是以后再改吧!”“差1mm也不行。”秦建军斩钉截铁地说。升井后,他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当班安全追查会,按规程标准对当班质检员、班长给予市场化处罚。自此以后,该队再也没有因此被通报批评过。去年7月,矿还在他们施工的1049风巷成功召开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会,并且该风巷后来连续2个月被矿评为“精装头”。
“将心比心,才能换来真心!”
“无论岗位怎么变,我永远都是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我相信,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来大家真心,才能把大家的心紧紧地拢在一起。”秦建军深有感悟地说。
为把153人的大家庭建设好,维护好,秦建军可没少动心思。针对矿井远离市区和家庭的实际,他利用“班前会10分钟”,给表现突出的青工“开小灶”,把自己的绝计绝活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并把他们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班中休息或是下班以后,秦建军会主动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把准他们的思想脉搏,然后再开“药方”、治未病,切实把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对于职工比较关注的内部市场化分配、奖金及劳保发放等敏感问题,秦建军一直坚持用制度说话。每天下班前,他亲自把关,组织当班跟班干部、队长等对当班的工作量、工程质量、文明生产等进行联合验收,再综合班中劳动纪律、材料使用等情况,对当班每个人的市场化工资进行核定,并且在24小时内上墙公布,让阳光普照区队的每一个角落,此举受到职工的一致称赞。
(撰稿:张雯 审核:刘飞 何东方)
青东煤业:穿上军装能战斗 脱下军装能奋斗
他1994年参军,曾是一名优秀的武警战士,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连续2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班长”,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英姿飒爽,尽显责任和担当。他1997年从部队退伍,换上工装奔赴新的“战场”,从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逐步走上管理岗位,25年埋头苦干,重新书写奋斗史,生活在生活之中,却活在生活之上。他叫王保卫,原中国武警水电支队士兵,现任华体会(中国)集团青东煤业公司掘进三区党支部书记。
告别军营,踏上新的征程
军营3年生活,他先后从事防暴、文印、保密等工作,苦练基本功,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练就了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部队入党,多次受到部队嘉奖。
“习惯了敬礼发现自己已经没了军装,微微地放下手才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兵了”,回忆刚刚退伍时的样子,王保卫怅然若失道。
1998年8月,他退伍到华体会(中国)集团海孜煤矿,被分配到保运区,一身“绿装”换“蓝装”,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在电钳工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刻苦钻研机电知识,尤其在综采综掘新型设备、电器自动化领域,由于个人的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很快成了一名“土专家”。当时井下掉电频繁,他细心发现多数掉电问题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他在班组内挑选技术精湛的老职工担任“值班”便于快速解决现场问题,自己则带着一帮年轻人成立“检修班”,培养年轻人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检修质量,杜绝了30分钟以上的停掉电问题,他所在班组被矿评为“标杆班组”,他本人被提拔为班长。
2009年海孜煤矿(西部井)成立综掘区,引进新设备,在机电方面已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王保卫被委以重任,任命为掘修区机电队队长,当时井下共有5台综掘机运转,他带着他的班组完成岩巷进尺276米/月,煤巷进尺340米/月,刷新了当时的进尺记录,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提拔为副区长。
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
时光荏苒,光阴依旧,时光辗转来到2017年,海孜煤矿宣布关井闭坑,原海孜煤矿(西部井)并入青东煤业,在新的家园里,已成长为掘进三区党支部书记的他,继续保持一名军人的精气神,为这个企业继续发光发热。
他在区队推行准军事化管理,班前会上带领区队职工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干起工作雷厉风行;在职工公寓,职工受到他的感染,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床单铺得像湖面,地面擦得像镜子;在施工现场,他带领职工认真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棚腿、电缆、皮带、水沟全部一条线,工作时严格执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工作时认真执行“报告”制度,有效提高了职工工作执行力和战斗力。王保卫抓好职工关心的奖金分配问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工资向脏、累、险工种岗位倾斜,实行以效计量、以量计分、以分计奖,形成了“人人肩上扛指标、个个工作奔目标”的良好局面,有力保证了班组安全生产。
作为一名科区党支部书记,他坚持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积极开展党支部书记“三进”,把做好职工群众思想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功”,帮助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家文化”、营造“家氛围”,让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他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区队推行“党员党员,冲锋在前”党建特色做法。2022年,在施工的932风巷回风道施工过程中,面对地质条件复杂,顶板破碎不易控制,施工工序复杂、劳动强度高、安全管理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他带头参与,组建了“党员党员,冲锋在前”突击队,将全区党员编成以党支部书记和区长为组长的24小时随时待命的两个突击队,要求党员随时待命,奔赴生产条件最难、作业环境最差、生产任务最急的“一线”,一时间全区士气大振,克服困难,出色完成了生产任务,掘进三区被矿冠以“掘进铁军”称号。
王保卫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狂”,他默默地奉献着,永葆着穿上军装能战斗,脱下军装能奋斗的本色,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交口称赞。
(撰稿:李亮 孙婷婷 审核:李文博)
袁店一矿:退伍不褪色 矿山“奋进者”
从西藏军区退伍归来的杨富强,不仅保留了军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更带着一股子敢带敢拼、力拔山河的冲劲。在袁店一矿保运区工作的杨富强先后被集团公司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五好职工”等荣誉,最让他难忘的是身披大红绶带从华体会(中国)集团领导手中接过“华体会(中国)工匠”证书,荣登“工匠”大堂。
“我曾是个兵”
20年前,怀揣着对部队的不舍和留恋独自一人踏入袁店一矿大门的时候,杨富强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煤矿发挥出自己应该起到的作用,用不一样的方式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初到岗位,从来没有接触过设备保养与维修的杨富强四处碰壁,这让他苦恼不已。在师傅们忙前忙后时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更让他尴尬万分。静心思考后杨富强幡然醒悟,想要干好一项工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肯定不行。为了快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他将为数不多的工资全部砸到专业书籍购买上,下了班就一头扎进书本中,碰到理解不了的就将书本带在身上,瞅见师父有空闲马上请教。就是靠这股刻苦钻研的劲头和师傅们不遗余力的培养,杨富强通过不懈努力和现场实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逐渐成长为保运转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在人才济济的矿山之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成才之路。
“我得对职工兄弟的安全负责”
“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父亲。”谈及家庭时杨富强突然这样说。
2014年,杨富强喜得贵子,在全家人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时候,正在休护理假的杨富强突然接到矿即将停产检修的通知。得知消息的杨富强毅然返身回到矿井检修工作当中。孩子出生第13天,正在更换罐笼主绳工作中忙地不可开交的杨富强突然接到同事电话。孩子得了急性肺炎,需紧急住院治疗。
接到电话的杨富强紧握话筒的手指因为过分用力已无血色,一边是疾病缠身需要立即送往医院的孩子,一边是矿井罐笼大绳更换的重要时期,到底该选哪一边?
“帮我把他们送到医院,照顾好他们娘俩。”眼噙泪花的杨富强没有多做犹豫,主运提升系统的大绳更换不仅关系着矿井效益,更牵扯着全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将孩子托付给同事以后,杨富强又投入到矿井停产检修工作当中。
“后悔吗?”笔者问道。
“检修结束后在医院的保温箱里看到孩子,我哭得没有人样,那么小的孩子遭那么大的罪,说不心疼那是假的。”杨富强回答。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杨富强将传帮带工作看得同样重要。徒弟姚拿初进矿时和他的经历很像,面对检修工作的繁复程序一头雾水,想干好却不知从哪下手。杨富强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工作生活双向发力,用耐心和细心将姚拿引向成才之路。2019年华体会(中国)集团第九届“师带徒”技术比武大赛中,初出茅庐的姚拿不畏艰难,厚积薄发,最终取得徒弟组第二名的成绩。
杨富强所在的运转队连续3年被袁店一矿评为“标杆班组”,当笔者问及他有什么制胜法宝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最应该做的,就是保障和服务好身边每位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幸福生活。一个队伍就是一个家庭,身为队长,我需要对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负责。时刻将家人的安全挂在心上,将家人的成长记在脑中,制定学习计划、完善工作举措,只有大家都进步,都成为先进了,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撰稿:梁蒙 审核:王爱林)
临选厂:阳光有范的退伍兵
90后党员、阳光帅气的青年孙逊,是装卸车间卸煤岗位一名普通职工,2008年12月从某野战部队光荣退伍后被分配到桃园煤矿,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后因工作需要,于2017年7月调入临选厂装卸车间。在卸煤岗位上,孙逊退伍不褪色,战斗力充沛,始终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受到车间干部职工一致称赞。
据悉,孙逊在部队期间,作为和平时期的一名军人,积极响应连队“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号召,苦练杀敌本领,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思想,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本领,较好地履行军人职责。特别是在2007年7月参加高原联合对抗演习中,他将其视为实战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因表现突出,受到连队嘉奖。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期间,孙逊主动请缨去与四川交界处的甘肃省受灾地区陇南市文县口头垻乡,积极参加抗震救灾。那段时间,孙逊与战友一起抢救人员、发放救灾物资、帮助村民拆迁震后危房、重建住房等,哪里需要哪里去,共持续4月有余。在抗震救灾中,鉴于他的出色表现,被党组织火线吸收为中共党员,并于同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提起那段一生难忘的峥嵘岁月,孙逊深有感触地说:“看到被地震损坏的家园,作为人民子弟兵,真是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每一勾煤车卸完后,在机车处掐摘压风管时,必须确认风管内余风放净后再掐摘,防止掐摘时风管内有压风钩头伤人......”在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期间,孙逊在车间集中住宿区,积极利用休息时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大家做卸煤岗位操作“微培训”。针对岗位培训,他善于学习、总结,去年他拍摄制作的一篇卸煤岗位的培训,在集团公司培训APP“课程中心”播放,同时被临选厂评为三等奖。
孙逊热爱文艺,唱歌、跳舞、主持他都能拿出手,曾多次参与并主持厂春节文艺晚会,是临选厂公认的“文艺范”。常常是自编、自导、自演,一手包揽,唱歌、跳舞、主持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被同事们亲切地冠以“三栖”明星的称号。“不要急、不要躁,保证安全最重要。”“大家再坚持会,还有8车卸完就回休息室凉快去。”党员孙逊在旋动K车车门控制盘时,豆大的汗珠随着动作从脸上簌簌落下。作为党员、青年职工,孙逊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边卸煤,一边不忘用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生产。工余时间在班组休息室休息时,性格开朗的孙逊为调节大家工作情绪,舒缓工作压力,经常为大家说上两个笑话或模仿几句相声演员、电影演员的经典台词,有时还尽兴地为大家“表演”一段现代舞。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卸煤岗位上,孙逊始终发挥着党员、青工的表率作用,工作积极主动,处处走在前、干在先,以实际行动带动了班组整体工作动力。同时,作为普通职工、党员,孙逊还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4月份的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期间,他班组一位班副因疫情未上班,班组职工一致推荐他带班。特别是在换班那天连续工作18个小时,带领本班职工卸空514车,突破了小班生产记录。
2021年10月,车间党支部将党小组建在班组上,党员一致推荐他担任党小组长。孙逊不负众望,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党小组活动,多次被厂、车间评为五星党员,2020年被临选厂评为“优秀党员”。
(撰稿:肖震 审核:刘小矿)
临涣焦化:退役军人的变与不变
身着军装时,他挥洒热血、敢打必胜,守护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脱下军装后,他爱岗敬业、勇敢坚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与信仰。他叫任满义,安徽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淮北市“最美退役军人”。他常说,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岁月如何变迁,“一朝戎装在身,终生使命在肩”的责任与担当,永远不会变。
从部队到地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1995年12月,17岁的任满义,光荣入伍。经过绿色军营的三年淬练,走出军营的他被分配到华体会(中国)集团专职消防队,成为一名消防员。1998年5月,任满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因工作需要,2016年1月,任满义调入临涣焦化公司危化品专职消防队,担任教练职务。
从部队到地方,岗位变化,而任满义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2017年的一天下午,任满义带领队员开展消防专项时,发现施工现场一处动火作业处,外委施工人员作业过程中未配备灭火器,存在较大消防隐患。任满义当即责令停止作业,并告知其第二天接到“三违”通报后,到公司“三违”培训班报道。下班后,任满义像往常一样来到操场进行“自我加练”,却见下午被处理的外委施工人员匆忙跑来,慌慌张张从怀里掏出两包“大中华”,谄媚地对着任满义道歉求情。“你不应该违章作业,更不应该做这样见不得光的事。”没有丝毫犹豫,任满义义正辞严拒绝了诱惑,并拨通了举报电话。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任满义说,这就是他对党的初心所在。
从军装到工服,变的是衣着,不变的是“逆险冲锋”的勇气担当。退伍之前,任满义是陆军某部的一名炮兵,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业务技能,完成过不少急难险重的任务。离开部队,来到消防队,从军徽到队徽,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任满义的衣着变了,但他始终保持着冲锋在前的勇气担当,不惧死神挑战,用生命守护生命。
2019年的一天,任满义正在带队训练,突然接到救援通知,临涣镇老粮库火情严重,其他救援力量迫于距离和交通原因,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请求焦化立即驰援!
“穿戴装备,立即出发!”火中见真情,救人于危难,分秒必争。到达现场后,天空已被火光映红。由于地方警力不足,只能在外围实施灭火,不仅错失了最好的灭火时机,且不能保证火场内部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了解情况后,任满义主动请缨,作为主力救援力量冲进浓烟滚滚的火场中,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紧急搜索是否存在人员、抢救重要物资,另一路反复找寻燃烧点,实施精准打击,经过近一小时的扑救,成功完成了灭火任务,挽回了经济损失两万多元。
事后,不少当地百姓专门找到任满义,感动地说:“当时把我们吓坏了,等回过神想感谢你们,你们都已经收队走了。今天过来就是想感谢你们,认认我们的好战士。”看着熟悉的街道被火魔吞噬变得满目疮痍,熟悉的人们在灾后失声痛哭,这一切都让任满义无时无刻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为企业和家人守住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分秒不能懈怠。”
从保家卫国到传授道业,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军旅三年,先后经历了1996年台海危机和1998年抗洪抢险,任满义始终心怀“宁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一步生”的坚定信念,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退役后,来到焦化,他转而投身到传授道业中。2019年6月,任满义接到参加全国第三届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困难和压力,任满义没有退缩,因为军令如山。既当参赛队员又是教练员的他,根据每一名队员的自身条件,特点,制定了不一样的训练计划,积极调动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潜能。此后的一百多天里,队员们完全放弃了正常下班休息时间,“5+2”、“白+黑”的训练模式成了家常便饭,清晨五点半准时训练,五公里长跑后,进入单兵抢险救援、带压快速堵漏和化工装置初期火灾处置技能三项训练,下午开展体能专项集训,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学习理论知识。
如此巨大的训练量,几乎每名队员训练中都出现过透支和脱力的情况,但在任满义的引领带动下,这一切在他们眼里都不是问题,稍事休息,便立即恢复训练。为了能够尽快恢复体力,队员们想尽了办法,训练间隙相互用脚踩、用掌揉,尽快解除肌肉疲劳。就这样,肌肉在紧张、放松中不断得到锻炼,意志在顽强拼搏中变得更加坚韧。最终,代表淮北市出战的临涣焦化公司应急救援队在全省13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团体总分第一(团体优胜奖),并一举囊括了三个单项团体第一及三项个人第一的好成绩。
“集训队自6月3日成立,共经历了137个日夜的摸爬滚打,队员们历经劳累、伤病、天气的重重考验,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他们都是好样儿的!”伴随着欢呼和掌声,应急救援队载誉归来,面对镜头,任满义眼角带泪的激动说道。
从人民子弟兵到群众知心人,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一切为人民”的铮铮誓言。2020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任满义闻令而动,郑重向部门领导提交“请战书”,并发布了一份特殊的“招募令”,“退伍军人志愿服务队”,奋力投身到公司抗疫第一线。他们同公司防疫办、“党员示范岗”的工作人员一起,逐个排查、防疫检查、信息登记、知识宣传、心理疏导,保障群众安全,守护基础防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这份情怀,始终镌刻在任满义心中。
穿上军装我是一个兵,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任满义常说,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要在不同岗位上接续奉献、发光发热。
目前,任满义和他的队员们在积极备战即将到来的长三角“三省一市”第一届危险化学品技术竞赛。这一次,他们将代表安徽省参赛;这一次,任满义肩上的任务更重了。
骄阳似火的漫长夏日,任满义带着年轻的应急队员们身披密不透风的防化服,头戴空呼,顶着烈日,身背沉重的救护装备,在训练场上一路飞奔......结束一天的训练,大家总喜欢把空调开得很低,伴着训练的疲惫,很快便倒头入睡。而任满义,总会在每个深夜,轻声来到宿舍,悉心叠起床边散落的衣服,为大家挨个盖好被子,整理好生活用品,直至听见此起彼伏的鼾声,才放心离开。
“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战无不胜!”和队友一起流汗、拼搏、战斗,任满义认为这种情谊厚如家人。
“一身戎装,一生荣光。即使军装已脱下,即便岗位变了、衣着变了、战场变了、角色变了,但一颗初心、一腔热血、一片赤诚从未改变。”面对未来,任满义自信说,将继续发扬“军队熔炉”里熔铸的“红色军魂”,放下过去的荣耀和成就,紧握已有的热血和勇气,书写自己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无悔人生。
(撰稿:黄杰 审核:闫丽)
华塑股份:用“立正”姿态表达清澈的爱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喀喇昆仑戍边英雄陈祥榕曾写下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当代军人内心的最强音。一身戎装,他们一个军礼、一个转身,便举起重托不问归期;脱下军装,“转战”地方,那份清澈的爱他们又是怎样演绎?
这种爱是“无论在哪里,干就干好”的赤胆忠诚
当兵5年表现突出授予团嘉奖,学习考试优秀授予个人嘉奖,外出执勤表现优秀授予个人嘉奖……他是范吉利,氯碱分公司烧碱车间电解巡检。
2008年底,他结束五年的军旅生涯,根据组织安排在煤矿一线生产单位工作七年多,2017年初来到华塑股份。“活再多,汗水能解决的那都不是事!工作,咱干就要干好!”这是范吉利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以身作则、埋头苦干是他的标准动作,2022年初,装置现场许多工作转自营,包保温棉就是其中之一,因保温棉很多细毛粘到身上奇痒,开始,有人不愿意干。僵持中,他第一个站出来,默默的展开、拉直、固定……随着他的动作,慢慢地,一人、两人、三四人……在他的带头下,班组员工们都加入了包保温棉队伍。
“他很能干,学东西也快,在工作中永远都是一个兵的姿态,无论班组安排什么工作他总是第一个响应。班组缺员的时候,他从氯氢处理岗位调至电解岗位,面对新岗位,他一句没有怨言,把自己沉浸下来一点点从头开始学。学习之余,还经常给氯氢岗位的新员工讲解生产中的细节,在实践生产中教学徒弟。”提起范吉利,氯碱分公司烧碱四班班长刘坤赞不绝口。
这种爱是“有我在,请放心”的勇敢担当
彭明雨,氯碱分公司PVC包装技术负责人,军龄2年。2012年4月,他应聘到华塑股份,在氯碱分公司PVC车间包装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期间荣获华塑股份2017年度“五好职工”、2017年和2018年华塑股份消防应急演练个人第一名、第二名。
随着华塑股份发展走向快车道,PVC包装线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彭明雨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更加强烈。2022年初,PVC包装线安装自动装车,“作为PVC包装线维护人员我会带领大家认真学习新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在调试和厂家维护过程中把技术弄懂、吃透。这里,有我在,请放心!”彭明雨立下军令状。此后,牺牲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技巧及设备维修保养是他的工作常态,正是他的这种刻苦钻研精神,保障了包装线自动装车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包装线的生产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种爱是“退伍多年,初心不变”的清澈纯粹
刘文和,氯碱分公司烧碱车间合成专工,来到华塑股份前当过5年的通讯兵,“今日事,今日毕”是他的工作座右铭。
“刘师傅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对待工作的认真劲,他每天都是把工作做细、做完整才下班。2012年到现在,十年如一日!”华塑股份能工巧匠赵联波和笔者说。走进烧碱车间合成工序,刘文和正在巡检,一手拎着扳手,确认每道卡口和螺栓;一手握着报警仪,保持警惕,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华塑对设备安全管理的严和规范,总会让我有种重回军营的熟悉感,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很有安全感。”部队的专业训练造就了他工作的执着和严谨,无论是日常巡检,还是停车后的设备检修、开车前的排查管线、或是是后期设备的改造,只要是他负责的项目,他总会把工作当作初次接手一样去干,监督、检查、验证……确保系统运行安全稳定。
当昔日的起床号角变成预先设定的手机闹铃,英气宽松的戎装换作笔挺合身的工装,改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因为当过兵,他们把军人的纪律、军人的作风融入到工作的点点滴滴,用“立正”的姿态表达着对这片热土清澈的爱。敬礼,向这些奋战在企业不同岗位的退伍老兵!
(撰稿:曹静娴 审核:陈春秋)
铁运处:一个退伍老兵的“红色”情怀
昔日,他身穿戎装,保家卫国;今朝,他换上工装,笔耕不辍。铁运处烈山工务段职工桂振岭退伍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用手中的笔记录老兵的英雄事迹,2年时间走访了20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采写了近10万字的采访笔记,让家乡的英雄故事永远流传。
参加文学活动——点亮红色文学梦
行之苟有恒,久久有芬芳。2000年,桂振岭退伍后安置到铁运处工作,由于工作之余酷爱读书,年少时的文学之火被重新点燃。2017年底,桂振岭休班在家,应邀来到宿州市埇桥区沱河街道参加文学活动,当了解到沱河有着许多历经各个战争时期的老兵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平静多年的心被泛起,从此决心开启书写老兵事迹之路。
桂振岭经常去街道社区,找老兵聊天,记录他们的精彩故事,不少老兵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火硝烟,他们的话语总是表达出对新时代的无限感慨。白天采访,晚上再加班把老兵事迹材料整理出来,一段时间,他共收集整理了十多位老兵的基础材料。
高龄老兵还有许多,如果不及时发掘报道,他们将带着故事离开。作为一名老兵,有责任去发现英雄,呵护英雄,宣传英雄,于是他发起了“寻找身边英雄,讲述宿州故事”的活动。他奔走于家乡宿城的宽街窄巷间,为了方便寻找,他特意去宿州市埇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要了一份高龄老兵的名单与联系方式,搜寻范围也从城区扩大到周边县城、乡村。陆续又走访了姬继兰、肖涛、曹殿龙、伯克龙等耄耋老兵。在采访过程中,许多老兵都把他当成了知心人,久违的战友,向他讲述的当年故事,每每被感动着,更加坚定了他的写作方向。
寻找英雄的足迹——2年采写35万字老兵故事
桂振岭是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10月底,他又被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为社会宣传员,有了这个身份,采访老兵更加方便了。2020年11月的一天,桂振岭接到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邀请,帮忙调查一位砀山籍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的事迹,于是他和砀山县局的负责人一起寻着英雄的足迹先后来到沈阳、丹东、锦州、葫芦岛、北京等地,历时五天,走访二十多家单位,采访询问了近三十人,回到家后,他立即写了一份关于王学风英雄的事迹报道。他又从网上买了《朝鲜战争》《震惊世界的志愿军52位英雄纪略》等书,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资料,为王学风写一部报告文学,让家乡人民铭记这位英雄。
2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埇桥、泗县、砀山、萧县、灵璧、濉溪、蒙城、固镇等地,走访了20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写了6本采访笔记,近百小时的录音资料。日前,已初步编写了35万字的老兵故事,并为合集取名《永不凋谢的金达莱》。桂振岭说:“为抗美援朝老兵写书只是个开始,我会为老兵一直坚持写下去,这是一种情怀,一个老兵的梦。”
热爱公益——把爱变成行动
桂振岭热衷于公益,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宿州市血站,在朋友的鼓励下,第一次撸起了袖子,至此开启了他的爱心之旅,多年来累计捐献4000毫升血液。2012年,他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期待有一天用自己微薄之力挽救别人的生命。
2018他加入宿州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大队之后,每次队里组织街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他只要休班,就去参与,在活动中宣传献血知识,打扫场地卫生等,他说:“长期和有爱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变得有爱了。自己做得虽然不多,但是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别人很开心。”
桂振岭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慰问孤寡老人、高龄老兵,给他们打扫卫生等。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桂振岭报名参加了抗疫志愿者,他在社区帮居家隔离人员买菜,送药。此外桂振岭还负责街道的抗疫人物事迹宣传,他跑遍了街道的抗疫卡点,与志愿者交流,及时发现亮点新闻进行报道。他先后被宿州市埇桥区沱河街道授予“优秀志愿者”“优秀退伍军人”等荣誉称号。
(撰稿:张艳 审核:尹良功)
(审核:王敬华 编辑:王宏杰)